研討會以“未來食品與漁業高值化”“智慧漁業模式創新”“智慧技術賦能”等專題報告拉開序幕,各位專家從理論前沿到實踐案例,系統勾勒出智慧漁業的“未來圖譜”。

李江華以《未來食品:更美味、更營養、更安全、更可持續》為題,提出“合成生物學+AI+智能制造”的技術組合,正顛覆傳統漁業資源利用模式。他展示了團隊在新質蛋白領域的突破: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,1000公斤酵母24小時可生產2000公斤蛋白質,效率是大豆的200倍、奶牛的2000倍;成功將酵母菌體蛋白含量從50%提升至70%,溶解度從13.5%提升至90.5%,為開發“無魚粉飼料”“細胞培養魚肉”等新型蛋白產品奠定基礎。“未來,漁民不僅能‘養魚’,還能‘造魚’——通過微生物細胞工廠,生產出與天然魚肉口感、營養高度相似的‘未來食品’,既緩解資源壓力,又提升產品附加值。”李江華的展望引發與會者對漁業“第二曲線”的熱烈討論。

作為智慧漁業領域的權威專家,劉鷹在《智慧漁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創新與展望》中系統解析“8大綠色養殖模式”,涵蓋稻漁綜合種養、池塘工程化循環水(跑道魚模式)、集裝箱養魚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。他以“跑道魚模式”為例,展示其通過“小水體推水養殖+大水體生態凈化”設計,實現養殖密度較傳統池塘提升70倍(每平方米產量達102公斤),尾水固形物收集率超30%,污染排放降低80%。更令人關注的是其經濟效益:江蘇試點顯示,該模式畝利潤超5000元,較普通池塘提升30%。“智慧漁業不是‘另起爐灶’,而是用工程化、智能化手段讓傳統養殖‘脫胎換骨’,既保生態又增收益。”劉鷹強調,“政策支撐+科技賦能”雙輪驅動是模式推廣的關鍵。

嚴力蛟以《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》為題,分享了安吉“美麗鄉村”的實踐樣本。他指出,通過“智慧技術+文旅融合”,可將漁業從“單一生產”延伸至“全鏈增值”。例如,安吉某漁村通過物聯網監測水質、AI識別魚群生長狀態,打造“數字漁場”;同時開發“漁事體驗+魚鮮美食+漁俗文化”文旅項目,游客可參與“智能釣魚”“魚鮮烹飪課堂”,并通過區塊鏈溯源購買“數字漁場”直供的生態魚。“數據顯示,該模式使漁民收入從單純賣魚的1.2萬元/年,提升至‘賣產品+賣體驗+賣文化’的3.5萬元/年,生態保護投入也因文旅收益反哺增加了40%。”嚴力蛟總結,“漁業的‘生態價值’,最終要通過‘場景化、體驗化’轉化為‘共富價值’。”

“設施養殖要‘高產優質’,首先得有‘好種子’。”張海琪在《設施養殖適養水產品種培育技術研究進展》中聚焦“種業攻關”,重點介紹三大突破:一是大口黑鱸雌核發育技術——通過翹嘴鱖異源精子誘導,成功獲得外觀正常的雌核發育魚苗,為后續單性育種(全雌群體生長快30%)奠定基礎;二是鱖魚全雌品種培育——開發出3個性別特異性分子標記,實現魚苗期100%性別鑒定,全雌群體養殖成活率提升15%;三是光唇魚規模化繁育技術——突破傳統育苗瓶頸,500公斤親魚可穩定生產300萬尾夏花苗種(效率提升4-5倍),成為山區26縣“致富魚”的核心支撐。“我們還在攻關草魚耐堿新種質,未來可將鹽堿水域利用率提升50%,為‘以漁治堿’提供‘浙江方案’。”張海琪的“種業藍圖”讓與會者看到了漁業“芯片”的潛力。

鄭展望以《智慧漁業綠色創新發展助力生態共富》為題,指出RAS智慧漁業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與現代漁業的結合,遵循未來食品的3T融合發展趨勢,具有”高效化、生態化、標準化、智慧化、高值化“的特征,代表了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。在三產融合方面,RAS 智慧漁業同樣大有可為。以千島湖規劃項目為例,當地可憑借優質水資源,發展出完整產業鏈,依托其獨特的資源稟賦,開發出多種高附加值的產品,并通過文旅等提升品牌知名度,實現生態、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。他呼吁全行業打破壁壘,攜手共建RAS智慧漁業生態鏈共同體,共同開創 RAS 智慧漁業的美好未來,為美麗鄉村建設和美好生活創造貢獻力量。

針對傳統池塘“效率低、污染重、品質差”的痛點,何緒剛帶來《綠色高效圈養模式與技術》的實踐成果。他展示的“圈養桶”設計堪稱“養殖神器”:桶錐部37°傾斜,固形物排出率>90%;配套高效增氧裝備,高溫季節溶氧穩定在4.5mg/L以上;捕撈裝備實現“一網回捕率95%”。數據顯示,該模式較傳統池塘單產提升2-4倍,病害發生率降低50%,餌料系數下降10%,魚體土腥味基本消除。“湖北試點中,100個圈養桶年產80噸加州鱸,塘口價18元/斤,總產值300萬元,漁民人均管理效率從5畝/人提升至50畝/人。”何緒剛強調,“綠色圈養不是‘簡單圍桶’,而是通過‘宜機化場地+生態凈化區+智能裝備’的系統設計,讓池塘養殖真正‘綠色升級’。”

作為冷水魚養殖專家,徐世宏在《封閉循環水養殖鮭鱒魚類關鍵技術研究與探討》中,以“大西洋鮭封閉循環水養殖”為案例,展示了“精準調控”的核心技術。他介紹,通過“水溫梯度控制(12-16℃分段調節)+溶氧動態平衡(8-10mg/L精準維持)+氨氮實時吸附(去除率>95%)”三大技術,實現了大西洋鮭從苗種到成魚的全程可控養殖。“傳統流水養殖需消耗大量山泉水,而循環水模式僅補充5%新水,養殖密度提升3倍(達30kg/m3),成活率從70%提升至90%。”更關鍵的是品質——循環水養殖的大西洋鮭肉質緊實、脂肪分布均勻,經檢測,Omega-3含量較傳統養殖高15%,“已成為高端餐飲的‘新寵’,售價較普通鮭魚高20%。”徐世宏的分享,為冷水魚養殖提供了“零排放、高收益”的“實戰樣本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