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寒潮來襲,降溫會給漁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。為有效防范應對低溫寒潮天氣,促進養殖水產品穩產保供,特推出水產養殖防寒減災技術指引。
密切關注低溫天氣預警預報,及時掌握降溫的強度及可能影響的范圍和持續時間等,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。
開展陸上育苗室、養殖場等保溫設施和充氧、供暖、供水等設備檢查,對易受凍害的養殖品種,要盡可能采取搭棚保溫,室內池加溫等措施提高水溫。同時建立養殖場值班制度,堅持早晚巡查養殖設施,發現災情及時上報。
提前備足飼料、增氧劑、燃料、發電機、消毒劑、消毒設備、搶險工具等應急物資。
及時補充池水,加高養殖池塘水位,增加池塘蓄水量,保持魚池水深在2米以上,提高魚池及魚的抗寒能力,防止引發凍傷或應激反應。
網箱養殖的地區可將網箱盡量下沉,保持2米以下水深,對無法改善防凍條件的養殖品種和親體要及時轉移陸上養殖。定期監測水質、浮游生物量,保障溶氧;對于透明度過高,浮游植物缺乏的,可補充藻種并增加水體營養;適當開啟增氧機,增加上下水層的交換,及時排出有毒有害物質,以免水體惡化導致病害暴發。
低溫災害發生時,水產養殖動物免疫力相對低下,水產養殖動物(尤其是苗種)自身消耗大,應選喂優質飼料,在天氣晴好、氣溫較高的中午少量投喂,以維持機體體質,補充消耗,增強其耐寒和抗病能力。
部分養殖品種,如羅非魚、金鯧、南美白對蝦、石斑魚等,低溫時容易發生凍害,甚至會造成大面積死亡,當水溫接近機體生長極限低溫且無法對養殖水體進行增溫保溫時,要抓緊時間將達到上市規格的養殖品種捕撈上市,避免低溫凍害帶來的損失。
低溫水產動物病害相對較少,低溫災害天氣時,應盡量減少人為的拉網或加排水等生產操作,避免水產養殖動物應激、擦傷后繼發感染水霉病、小瓜蟲等疾病。外潑大劑量消毒劑對病害控制效果不佳,而且刺激性較強,不建議采取此種病害防控措施。
建議控制好水質底質,同時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增強魚體體質。對于發病及死亡的養殖水產動物,應及時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,以免死魚腐爛污染水體。切記還有塘魚的池塘不應立即施用消毒藥,以防養殖動物產生應激反應而加速死亡。
【本文源自海南農業農村、騰氏水產商務網,如涉及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。】